首页  学院概况  党建工作  学科专业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学生工作  招生计划  就业创业  校友之家  博学多识 
意识形态
当前位置: 首页>>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正文
 
梅荣政:突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育:抓住根本 把握关键
2015-12-13 17:06 物流与电商学院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也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在当代中国,突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育,意在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理论同实践相统一,言和行相一致,变精神为物质。在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际,强调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三点探讨。

一、当前突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育的现实针对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根本思想理论原则。今天再强调突出这个问题的教育有什么特殊意义呢?的确,长期以来,我们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和学术界牢记毛泽东的教导:“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1(p.292)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言必行、行必果,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成果。但是也毋庸讳言,当前,毛泽东曾批评的将理论束之高阁,并不实行”的情况,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党内,特别是在领导干部中不仅仍然存在,而且还有所严重化。对待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是如此,对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是如此。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念在嘴上”、“挂在墙上”、“落实不到行动上”……言行不一、理论脱离实际。这类例子举不胜举。如党中央谆谆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提升自我境界,坚定理想信念,保持高尚情操;警惕社会上的诱惑,防止权力陷阱;面对纷繁的物质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强调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要守住底线。但还是有为数不少的人撞高压线,迫使我们不能不老虎和苍蝇一起打。近些年来,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对待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但仍然有些地方在错误政绩观的驱动下,无视发展的目的,一味追求眼前利益和所谓政绩,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其结果不仅使发展所获得的效益不能弥补破坏造成的损失,而且使深呼吸这个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也成了群众对幸福的追求。再如党中央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习近平20115月在中央党校的讲话,在充分阐述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的意义的基础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应着重学习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篇目。但究竟有多少人认真学习了呢?再就学界而言,党和国家不断倡导在学习借鉴人类成果的基础上,要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然而理论界和学术界仍有人习惯于简单套用西方的范畴、理念和结论,用西方话语来解释中国丰富独特的发展实践,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理论之履。有的甚至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站在西方立场上,用西化的话语体系抢占话语权,肆无忌惮地抹黑中国、唱衰中国。如此等等。发生这样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只是把理论“束之高阁”,理论与实际相脱离、言行不—致的问题,实质上却更严重。从政治上看,这是政治纪律意识淡薄的表现;从思想上看,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不真,学、用不实;从作风上看,是党风、学风严重不纯的一种表现。今天,全党全国人民面临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习近平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如果不克服上述种种弊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任务就不能顺利完成。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理论同实践相统一、言和行相—致的原则也就不能发扬光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亦难以繁荣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倡导和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育,其现实针对性和重大意义值得我们深深领悟。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育要紧紧抓住根本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从国际范围说,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当代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社会主义面临新挑战,各种社会思潮碰撞交锋。从国内范围说,我们工作中和前进道路上还存在许多不足、困难和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国际国内的这些不足、问题和困难,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也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带来机遇。面对这种机遇和挑战,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应抓住什么?习近平在讲到党的十八大精时指出:“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这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晶,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中国特色。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又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育要抓住的根本,是我们要把握住的解决一切不足、问题和困难中的总问题。几十年来,我们正是抓住了这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育的根本,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我们才取得重大成就,如我国经济总量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才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才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才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才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现在总的情况是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人民得到的实惠日益增多。回首近几十年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如此伟大;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要解决目前尚存在的不足、问题和困难,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育,也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根本。

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这一根本,必须准确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从体系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内容,确立起清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观念。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2]这清楚地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成果,是共性和个性的结合和统,是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过程中的六个时间段之一。它包括本质和实现形式两个层次:在本质层次上,它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其理论渊源、基本内核是科学社会主义,离开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个层次上,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长途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内关于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普遍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3]任何时候,任何国家、民族,只要是搞社会主义,都必须坚持。这些原则,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邓小平将之概括为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强调:这四项基本原则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所一贯坚持的。4(pp.164165)“决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4(p.173)他还强调四个坚持是成套设备’”,[5(p.1363)是缺一不可的。

在实现形式层次上,即具体的体制、运行机制,具体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等层次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特色,在经济领域,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相应地在分配领域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制度;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我们创造性地提出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问题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政治领域,建立起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同西方多党制和议会政治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是一种本质上全新的政治文明。在思想文化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与西方以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文明根本不同,努力建立人类历史上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社会建设上,一切以有利于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构建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与西方以资本进行掠夺根本相反,在对外关系上既坚决拒绝外来干预,又主动扩大开放,积极学习世界上所有的先进经验,促进世界的进步事业与和平发展。所有这些“中国特色”都由我国特殊国情和时代特征所决定。例如,在社会发展阶段上,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许多阶段性特点;在历史文化传统上,我国有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民族的文明优势,同其他民族有很大差别;在国际背景上,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下,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同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有重大差别。这样的具体条件,使我们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产生了一系列“中国特色”。概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本质上、共性上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实现形式和个性上的中国特色这两个层次的内在统一。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内容。应该看到,经过我们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90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由其三位一体(本质特征)、三个总概括(实在内容)、八个必须(基本要求)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及其相互关系,并由三个一一个首要前提(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一条主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贯通起来构成严整体系。在这一严整体系中,三个一”贯穿于体系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三位一体”构成主体构架:道路是实现途径,决定国家的命运;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开关;社会制度是根本保障,反映社会主义共同价值的规范要求。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贯通,互为作用,高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这一主体构架中,实践上升为理论,科学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实践中见成效的方针政策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实践、理论、制度辩证统一,内在结合,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三个总”(总依据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即“五位一体”,总任务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在内容,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出发点(初级阶段)、理论指导(理论体系)、建设内容、目标和精神状态(建设道路)于一体,是“三位一体”实践化的集中表现。没有建设实践,其他一切只能束之高阁,限于空谈,没有真实意义和实在内容。“八个必须”(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基本要求。它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涉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还涉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它积极回应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以及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内含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目标、共同信念、谋划和部署各项工作的原则,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使其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更加鲜明。进一步回答了党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怎样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理论、制度由此得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领导核心,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充分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这是国家繁荣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整内容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过程,紧紧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就是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整内容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完全的实现。

三、牢牢把握突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育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抓住根本,突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育,关键在于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言和行相一致。如何把握好这一关键呢?

第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弄懂马克思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就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要懂得它就必须认真学习,除此别无他途。正是这样,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为了完成党的政治任务,历届党中央都要求全党、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20133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他在讲到学习内容时,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史、国史,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诗词歌赋等,但特别强调要正确把握学习的方向。他指出: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方向,学习就容易陷入盲目状态甚至误入歧途,就容易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无所适从,就难以抵御各种错误思潮。没有正确方向,不仅学不到有益的知识,还很容易被一些天花乱坠、脱离实际甚至荒唐可笑、极其错误的东西所迷惑,所俘虏。因此干部学习,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只有学懂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领会了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心明眼亮,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才能带领人民走对路,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习近平的这些重要论断,无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对待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上,各个时期党内曾出现过不同的错误倾向,当前要继续注意克服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但对另一个突出的倾向也不能忽视,就是不重视学习,特别是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因而在思想理论上划不清是非界限。口头上喊学习,行动上不学习,实际上也是言行不一的表现。这是一个时期西式教条主义得以在党内流行的重要原因。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6]这些论断深刻地阐明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前提和要义。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克服只说不做,不重视学习的不良倾向,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提高马克思主义水平。

第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介,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关键环节。只有紧紧抓住这个环节,才能把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总结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具体来说,就是要按照“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的要求,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第一线,特别是矛盾复杂多样而又领导力量较为薄弱的基层,对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实际、现实实际作认真调研,从实践中得到真知灼见,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高度,作出合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理论创造,用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方面的种种问题作出科学解释、理论说明,并提出相应的具体政策,然后再将这些理论成果和政策返回到实践中,教育武装群众,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社会制度的自觉和自信,使之进一步紧密团结起来,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在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广大人民群众强国富民的智慧和创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大成果,如“三大法宝”、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经验”、“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从党的80年历史中总结出的三条基本经验,党的十六大总结的十条宝贵经验,十七大概括的十条基本经验,十八大概括的三位一体三个总概括、八个必须的基本要求等,都是这样总结出来,它们又反过来指导实践。

调查研究要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中国的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准确地把握它,就要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力求敏锐而准确地把握当代中国的新实际。这是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按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要求,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用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的基本条件和重要经验。在当代中国,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就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习近平指出,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现在,我们遇到的问题中,有些是老问题,或者是我们长期努力解决但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或者是有新的表现形式的老问题,但大量是新出现的问题。新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出现,而且多数又是我们过去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出现这样的状况,是由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引起的。6]这些论断对于我们了解当代中国的新实际,把握好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育的关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作用的原理表明,在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真正动力”;在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人民群众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在价值形成和消费过程中,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和价值享受的主体。这“三个主体”统一构成的人民主体地位,是我们党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群众观点,以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深刻根据。推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同做任何工作一样,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条件下,都要具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一政治灵魂和根本价值观,并且认真地付诸实践。唯有如此才能解决好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社会力量问题。

第四,注重对错误思潮的科学评析。马克思主义是在与种种非马克思主义交锋、特别是在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得到创造性运用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育,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革命的本质特点,高度重视对错误思潮及其理论基础的批判分析。当前,特别要重视对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儒化当代中国思潮等的评析。这些错误思潮否定、歪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阉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灵魂,虚无党和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藐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制造种种舆论败坏人们的根本信念,干扰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实施,严重影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践行。如近年来有人提出的公有制并非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没有公有制也可以搞社会主义的观点;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迷误”的观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无法完全解决中国问题”的观点;科学社会主义带有空想成分,已经过时了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民主社会主义”的观点,等等。这些观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专门挑我们党已经作出过结论的问题来说事,制造混乱,矛头直指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根本性质,误导了许多人,危害甚大。显然,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育中,如不批判这些错误思潮、错误观点,我们就不可能卓有成效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关闭窗口


地址:郑州市惠济区英才街146号 邮编:450044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英才校区)教学办公楼315办公室

微信公众号 抖音账号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物流与电商学院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71-63515052
网站维护:院团学会新闻部